關於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在香港的發病率如何?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2年的報告,甲狀腺癌是香港第九大常見癌症,亦是香港女性第五常見的癌症。
甲狀腺癌在香港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甲狀腺癌的新症個案由2012年的717宗,上升到2022年的104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0%。每十萬人中便有14.3人患有甲狀腺癌。
哪些人是甲狀腺癌的高風險群組?
甲狀腺癌的成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曾接觸大量輻射:
例如年幼時曾接受頭頸放射治療的病人或生活在有高密度放射線的環境。過往外國核電廠發生輻射洩漏事件後,該地區的人患甲狀腺癌的比率也特別高。 - 家族遺傳:
家族中曾有人患過甲狀腺癌、家族性甲狀腺髓質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 MEN) 及遺傳性大腸瘜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等均有較大機會患上甲狀腺癌。 - 個人病歷:
若曾患甲狀腺腫瘤或慢性甲狀腺炎等疾病,患上甲狀腺癌的機會也較大。 - 性別:
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率高於男性,男女比例約為 1比 3.6。 - 年齡:
很多甲狀腺癌的患者都是40歲以上的人士。
甲狀腺癌常見的類型有哪些?哪種最危險?
甲狀腺癌可分為四類,治療方法會因類別不同:
| 甲狀腺癌分類 | 「分化型甲狀腺癌」 | 髓質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 | 退行發育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 |
|---|---|---|---|---|
| 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 濾泡狀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 | |||
| 發病率 | 85% | 10% | 3% | 1% |
| 發病年齡 | 年青女性 | 年長人士 | 多為60歲以上 | |
| 特點 |
|
|
||
除以上類別外,甲狀腺也可能出現淋巴瘤,屬於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一種,不過很罕見。
什麼跡象可能是甲狀腺癌的警告信號?
- 頸部前端發現無痛硬塊,且日漸增大
- 聲音持續沙啞
- 持續頸痛或喉嚨痛,甚至耳朵也感到痛楚
- 如果腫瘤壓迫食道或氣管,可能會導致吞嚥或呼吸困難
- 持續咳嗽,但沒有其他感冒跡象
甲狀腺癌患者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會偶然在醫生檢查或身體檢查時的影像掃描中發現。
普通體檢中的超聲波能發現早期甲狀腺癌嗎?
一般都可以,但要視乎超聲波圖片和報告的質素。
有甲狀腺腫塊家族史的人該如何預防?
如果家庭成員確診患有甲狀腺癌或甲狀腺問題,應提高警惕。最理想日常自我檢查頸部,並定期進行超聲波掃描。
如何判斷甲狀腺腫塊是惡性?
診斷甲狀腺癌的方法包括:
- 超聲波甲狀腺掃描
- 醫生會利用超聲波掃描頸部及甲狀腺,檢查頸部淋巴和甲狀腺有否不尋常的結節或硬塊。
- 利用超聲波影像分辨結節的特徵:譬如邊界是否清晰、有沒有鈣化點、實體性或囊腫性結節等。
- 細胞穿刺
- 若發現可疑甲狀腺結節或淋巴組織,醫生會利用超聲波作導航,經頸部皮膚用細針插入可疑結節抽取細胞,然後作病理診斷。
- 血液檢查
- 一般血液檢查並不能夠確診甲狀腺癌症,但血液檢查有助於監察患者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的狀況。
- 促甲狀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 及游離甲狀腺素 (free thyroxine, fT4)
促甲狀腺激素 (TSH) 和游離甲狀腺素 (fT4) 是用來檢測甲狀腺的功能。
若病人已做了甲狀腺全切除術,TSH和fT4則用來檢測甲狀腺補充劑份量是否足夠。 - 甲狀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 Tg) 和 甲狀腺球蛋白抗體(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Anti-Tg Ab)
甲狀腺球蛋白 (Tg) 是由甲狀腺組織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在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中,Tg可用來監測任何復發情況。患者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術後,由於手術已切去甲狀腺細胞,Tg值理應很低。如果Tg指數很高或上升,可能代表復發。
甲狀腺球蛋白抗體 (Anti-Tg Ab) 通常和Tg一同檢查。若患者體內有抗體,抗體會影響Tg的準確度。 - 降鈣素 (Calcitonin) 及 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用於診斷甲狀腺髓質癌,並在治療後監測復發的腫瘤標記
- 促甲狀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 及游離甲狀腺素 (free thyroxine, fT4)
- 一般血液檢查並不能夠確診甲狀腺癌症,但血液檢查有助於監察患者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的狀況。
甲狀腺癌常被稱作「最善良的癌症」?為什麼有這外號?
首先,部份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
再者,透過現時的醫學技術,即使甲狀腺腫瘤很小,也能偵測得到,令治癒率提高。
數據顯示,第一至三期甲狀腺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仍相當高 (>95%),而第四期仍達到69%。
所有類型的甲狀腺癌都生長得慢嗎?
當然不是。就算是乳頭狀癌,有部份細胞的變異亦可能比較嚴重,可以生長得好快。
另外,退行性發育癌,亦都係非常具入侵性。
甲狀腺癌有什麼治療方法選擇?
手術是治療早期甲狀腺癌的方法。視乎甲狀腺腫瘤的大小及癌症的分期,主要的手術類型包括:
- 單葉甲狀腺切除術
- 切除甲狀腺中含有癌細胞的一側葉片,適用於低風險的分化型甲狀腺癌(乳頭狀或濾泡狀癌),腫瘤體積較小 (T1-T2; 1-4cm),且沒有擴散至甲狀腺腺體以外的跡象。
- 由於單側葉甲狀腺切除術保留了部分甲狀腺腺體,其中一個好處是患者之後可能不需要服用甲狀腺激素藥物。
- 然而,保留部分甲狀腺腺體,可能會影響檢查癌症復發測試的準確性,例如放射碘掃描和甲狀腺球蛋白 (Tg) 血液檢測。
- 全甲狀腺切除術
- 手術會完全切除整個甲狀腺,是治療較大的腫瘤或具有較高風險特徵的甲狀腺癌症。以便之後可以使用放射性碘治療。
- 手術後監察,可以利用放射碘掃描和甲狀腺球蛋白血液(Tg)檢測,檢查是否有復發的情況。
如果確診或懷疑甲狀腺癌擴散到淋巴結,除了甲狀腺切除手術外,還可能需要進行以下手術:
- 淋巴結切除術
通常用於癌症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從頸部切除懷疑或帶有癌細胞的淋巴結,有助於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 中央區域頸部淋巴結切除:
切除位於甲狀腺旁邊頸部中間的淋巴結,如果腫瘤較大或具有其他引起擔憂的特徵,即使淋巴結未變腫大,也可能進行此手術。 - 頸側淋巴結切除:
切除頸部側面的淋巴結。如果證實癌症擴散至頸側淋巴結,則需進行此手術。
- 中央區域頸部淋巴結切除:
甲狀腺癌手術後需要終身服藥替代甲狀腺功能嗎?會有副作用嗎?
假若進行了全甲狀腺切除手術,因為已經移除所有甲狀腺組織,身體無法自行生產甲狀腺素,術後便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補充藥。
左甲狀腺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甲狀腺素,用作甲狀腺補充藥。由於左甲狀腺素跟身體所產生的甲狀腺素相同,所以對身體不會有長期副作用。
最重要是按醫生指示,準時服藥及定期抽血檢驗服用劑量是否合乎身體所需要的水平。
放射性碘治療是什麼原理?患者需要隔離嗎?
放射性碘治療 (Radioactive iodine therapy, RAI)適用於患甲狀腺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甲狀腺癌,而且已切除整個甲狀腺的患者。放射性碘治療用於患者作術後輔助治療,亦可醫治復發或轉移性甲狀腺癌。
放射性碘是一種無味的膠囊。服食後,放射性碘被體內剩餘的甲狀腺細胞及癌細胞吸收,然後輻射會殺死這些細胞。
醫生將考慮以下因素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放射性碘:
- 腫瘤大小
- 腫瘤類型
- 有否擴散至淋巴結或血管
- 手術後的甲狀腺球蛋白 (Thyroglobulin, Tg) 水平
- 確診時的年齡
放射性碘治療後
- 放射性物質若未被甲狀腺細胞吸收,將在幾天內通過尿液、糞便、唾液和汗液排出。
- 根據法律規定,患者必須在接受治療後數天留院觀察,直到輻射降至安全水平。
- 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應遵守輻射預防指示,盡量減少與其他人接觸,尤其是孕婦和兒童,避免他們受到輻射的影響。
- 一週內與他人保持至少一米距離
- 二至三週內與孕婦和兒童保持至少一米距離
- 與兒童或孕婦共處是安全的,但不要長時間與他們有緊密接觸
手術後聲音嘶啞是永久性的嗎?如何恢復?
聲音嘶啞是甲狀腺手術的其中一種風險。聲音嘶啞的原因是手術時喉返神經線(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受到損害,而令到神經線的功能暫時或者永久性受損,導致一邊嘅聲帶的活動能力受損,因而出現聲音嘶啞的情況。
如果手術當中發現神經線斷裂,最理想是即時進行接駁手術,但接駁後聲帶的活動能力並不能完全復原。
如果是暫時性的神經線受損(如:因手術期間的神經線拉扯、止血時候所用的電筆熱力令神經線暫時麻痹等),神經線的功能是可以自我復原,但一般需時幾個星期至數月。
康復過程當中,可以安排言語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和說話訓練。
甲狀腺癌患者飲食需要特別注意什麼?要戒碘嗎?
- 放射性碘治療前
- 治療前兩星期進行低碘飲食
- 服用放射性碘後
- 治療後兩星期內,仍需繼續低碘飲食。
低碘飲食包括避免海產(例如魚、蝦、蟹、貝類、海藻、蠔油)、加碘鹽、豆類、雞蛋、奶酪、牛奶、含碘的補充劑、食品添加劑 E127,以及含碘藥物(例如含碘止咳藥)。
女性甲狀腺癌患者可以正常懷孕生子嗎?需要特別注意什麼?
放射性碘治療療程後一年內不應懷孕或哺乳,治療後六個月內應採取避孕措施。
於準備懷孕或懷孕過程之中,亦應諮詢婦產科醫生意見,並時刻監察甲狀腺荷爾蒙水平是否正常。
長遠來說,沒有証據證明放射性碘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增加其他惡性腫瘤的機會。